专利名称:测量钢板桩锁口部位尺寸的卡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量具,具体是一种测量钢板桩锁口部位尺寸的卡尺。
背景技术:
钢板桩用于桥梁建设时在水下向泥土里打桩,并需要把每根钢板桩连接起来形成闭环,从而达到阻挡水流和泥沙的作用。锁口是钢板桩之间连接的关键,只有钢板桩锁口部位拐变处宽度大于钢板桩锁口部位开口处宽度4mm以上,才能保证桩的有效联结。实际生产过程中,钢板桩锁口部位的断面较为复杂,怎样将钢板桩锁口部位拐变处宽度、钢板桩锁口部位开口处宽度快速准确测出,成为影响钢板桩质量调整和生产顺利的关键。现有量具在测量时无法准确定位、操作复杂,测量钢板桩锁口部位拐变处宽度、钢板桩锁口部位开口处宽度极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能准确测量复杂断面尺寸、成本低廉的量具。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测量钢板桩锁口部位尺寸的卡尺,包括直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下布置的上尺板和下尺板;所述上尺板的一端垂直于水平位置设有一个向下伸出的测量爪,另一端与下尺板相连;所述上尺板和下尺板沿水平方向分别开有一个与直尺相配的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较佳地,所述上尺板上所开第一卡槽和下尺板上所开第二卡槽平行;上尺板上所开第一卡槽的槽壁紧贴上尺板与下尺板的连接面;下尺板上所开第二卡槽的位置与钢板桩锁口部位拐边处最宽位置对应。较佳地,所述测量爪的宽度为15mm;测量爪内壁与下尺板之间的水平距离为30mmo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I、仅由两块尺板与两把直尺组成,结构简单、成本低廉;2、通过测量爪可方便定位测量点,定位迅速;3、通过滑动直尺后读数即可测出数据,操作方便。
图I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图3为测量原理示意图;图4为测量过程示意图;图中1一上尺板;2—下尺板;3—直尺;4一测量爪;5A—第 ^槽;5B—第二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集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如图I所示的一种测量钢板桩锁口部位尺寸的卡尺,由上尺板I、下尺板2和直尺3构成。上尺板I和下尺板2为上下布置结构,如图2所示,上尺板I和下尺板2沿水平方向分别开有 一个直尺相配的第—^槽5A和第二卡槽5B,第—^槽5A和第二卡槽5B相互平行。上尺板上所开第一卡槽5A的槽壁紧贴上尺板I与下尺板2的连接面;下尺板2上所开第二卡槽5B的位置与钢板桩锁口部位拐边处最宽位置对应;上尺板I远离下尺板的2 —端设有一个测量爪4,测量爪4最宽部位的宽度为15_,即图4中A、D两点间距离;测量爪4内壁与下板尺2之间的水平距离为30mm,即图4中D、E两点间距离。如图3所示,在进行实际测量时,将本实用新型和被测量的钢板桩锁口部位置于同一水平面上,将测量爪4卡进锁口部位,使D点紧贴B点;读取读数xl、x2、yl和y2,因为A、D两点间距离为15mm,即x2_xl=15, D、E两点间距离为30mm,即y2-x2=30mm,所以a=30mm-yl ;b=15mm+xl ;求得 a-b=30mm_yl- (15mm+xl) =1 5mm~y1 ~x1 ;完成测量工作。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结构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测量钢板桩锁口部位尺寸的卡尺,包括直尺(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下布置的上尺板(I)和下尺板(2);所述上尺板的一端垂直于水平位置设有一个向下伸出的测量爪(4),另一端与下尺板(2)相连;所述上尺板(I)和下尺板(2)沿水平方向分别开有一个与直尺(3)相配的的第一卡槽(5A)和第二卡槽(5B)。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测量钢板桩锁口部位尺寸的卡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尺板(I)上所开第一卡槽(5A)和下尺板(2)上所开第二卡槽(5B)平行;上尺板(I)上所开第一卡槽(5A)的槽壁紧贴上尺板(I)与下尺板(2)的连接面;下尺板(2)上所开第二卡槽(5B)的位置与钢板桩锁口部位拐边处最宽位置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测量钢板桩锁口部位尺寸的卡尺,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爪(4)的宽度为15mm ;测量爪(4)内壁与下板尺(2)之间的水平距离为3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量具,具体是一种测量钢板桩锁口部位尺寸的卡尺。该实用新型包括直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下布置的上尺板和下尺板;所述上尺板的一端垂直于水平位置设有一个向下伸出的测量爪,另一端与下尺板相连;所述上尺板和下尺板沿水平方向分别开有一个与直尺相配的的卡槽。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能准备定位、迅速测量的特点。
文档编号G01B3/20GK202420337SQ201120466688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2日
发明者何佳礼, 刘江, 叶佳林, 周意平, 段文, 熊建良, 董茂松, 褚双学 申请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