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落下测试治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ー种测试治具,且特别是有关于ー种落下测试治具。
背景技术:
制造业厂商为了确保产品的稳定度及耐用度,通常都会在产品出厂前,进行冲击测试(Shock Test)或落下测试(Drop Test),以验证产品的物理强度,确保产品在各种不同操作环境下或运送过程中能维持应有的质量。因此,为了验证显示面板的耐用度,落下测试是必要且不可避免的。一般而言,面板厂的测试人员大部分均直接手持小钢珠并在一定高度放开小钢珠,以自由落体的方式撞击面板来进行落下测试。然而,这样的落下测试方法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I.若想要进行低温测试时(例如摄氏零下20度),工作人员必须将手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对于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无疑是一大伤害。2.单人作业时仅能进行单次单片的测试。3.不同人员作业时,落下的高度与位置不易控制,较易发生人为的误差。4.因为每片皆须多次重复拾取钢珠来测试,作业时间长、效率低。综上所述,在现有的落下测试中,仍存在着部分困难以待克服。
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形态在于提供ー种落下测试治具,其可方便地操作于低温环境中,并可克服以上先前技术所遭遇的种种困难。本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ー种让工作人员无须将手暴露于低温环境中的落下测试治具,可以避免工作人员在低温环境中所造成的身体伤害。本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同时对多个待测物进行多次落下测试治具,可以提高落下测试的作业效率,并缩短作业时间。本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机构简单易维护的落下测试治具,以利长期在低温环境中进行作业。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新型的ー实施方式,ー种落下测试治具可包含一第一固定板、一第二固定板、至少ー承装槽、以及一可移动板。第一固定板具有至少ー第一固定孔。第二固定板设置于第一固定板的上方,且具有至少ー第二固定孔,第二固定孔投影至第一固定板的位置与第一固定孔相隔一间距。承装槽连通于第二固定孔,用以承装多个落下物。可移动板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固定板与第二固定板之间,其具有至少一可移动孔。由移动可移动板,可移动孔可在第一固定孔及第二固定孔之间移动。由以上技术手段,本新型可带来至少下列优点。I.使用者可往复移动可移动板,以进行落下测试,而无须将手直接暴露于低温环境的面板上方进行操作。2.本新型可同时对多个待测物进行落下测试,提升工作效率。3.本新型结构单纯、维护容易,无须使用任何电气产品,故可有效克服低温结霜的问题,适合在低温环境下操作。
图I是本实用新型ー实施方式的落下测试治具的一操作形式的剖面图。图2是图I的落下测试治具的另ー操作形式的剖面图。图3是本新型另ー实施方式的落下测试治具的剖面图。图4是依据本新型又ー实施方式的落下测试治具的剖面图。图中
IuO- ^ — I. : ;
I0.氣一I定こ:.·
Iみ.舞一 S定^-;
I;.).萬一H爷- IcO.氧ニHネ 200.舞ニHZi:
* -每.严■*■; -5---.
i. A 1J-务一 JU -^-べ、.
- -JI4 " W ~ .
SOO. T
Uて磅Hm
:ぺ誤,.往
£ |}. Ji 'i xB ~ ニ
-ll!)r 承装1f;
-OOa.承装嘈:20-暮プ甥;
2 Os.落T . ;
5か3, %v;^e; tOO-文筚鼓;
H承-作!
V9.ユ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ー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新型。換言之,在本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显示。图I是本新型ー实施方式的落下测试治具位的一操作实施例的剖面图。图2是图I的落下测试治具的另ー操作实施例的剖面图。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落下测试治具包含一第一固定板100、一第二固定板200、至少ー承装槽400、以及一可移动板300。第一固定板100具有至少ー第一固定孔120,该第一固定孔120对应设置于ー待测物500上方。第二固定板200设置于第一固定板100的上方,且具有至少ー第二固定孔220,而第二固定孔220投影至该第一固定板100的位置与该第一固定孔120相隔ー间距,即,第二固定孔220与第一固定孔120互不对齐。承装槽400连通于第二固定孔220,用以承装多个落下物420。可移动板300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固定板100与第二固定板200之间,其具有至少一可移动孔320。由移动可移动板300,可移动孔320可在第一固定孔120及第ニ固定孔220之间移动。由上述技术手段,使用者可往复移动可移动板300,使可移动孔320在第一固定孔 120及第ニ固定孔220之间移动,来进行落下测试,而无须将手直接暴露于待测物500上方进行操作,因此可消除落下高度与位置的人为误差,減少作业时间,同时提升落下测试的重现性。具体而言,使用者可向外拉动可移动板300,使得可移动孔320与第二固定孔220对齐,以让落下物420得以掉落至可移动孔320中。另ー方面,使用者可向内推动可移动板300,使得可移动孔320与第一固定孔120对齐,以让落下物420得以通过第一固定孔120掉落至待测物500上,从而完成落下测试。本实施方式的落下测试治具可进ー步包含一操作部件340,连接于该可移动板300的ー侧面,该侧面与可移动板300面对第二固定板200的一表面相邻。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340可为(包含,但不局限干)握柄或拉环等等。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340可为(包含,但不局限干)绝热材料。本实施方式的落下测试治具可进ー步包含一操作腔室700,其容纳第一固定板100、第二固定板200、可移动板300、及承装槽400。该操作腔室700具有ー开ロ 720,以暴露操作部件340。由此,使用者可在操作腔室700外操作可移动板300,而无须进入或将手置入操作腔室700中,可避免在低温环境下对使用者身体的伤害。故无论操作腔室700内的温度高低,均不会伤害使用者的身体。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操作腔室700可由绝热材料所构成。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操作腔室700内的温度介于摄氏零下20度至零下40度之间。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单纯、维护容易,无须使用任何电气产品,故可有效克服低温结霜的问题,适合在低温环境下操作。如图2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当可移动孔320与第一固定孔120对齐时,第二固定孔220会被可移动板300遮蔽,即,第二固定孔220下方为可移动板300的板体,而非可移动孔320。由此,可避免落下物420掉落至第一固定板100上。于本实施方式中,落下测试治具进ー步包含一第一限位件140。该第一限位件140在可移动孔320与第一固定孔120对齐时,接触可移动板300。具体而言,当可移动孔320被移动至第一固定孔120时,第一限位件140会挡住可移动板300,以免其继续移动。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140设置于第一固定板100面对可移动板300的一表面;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140则设置于第二固定板200面对可移动板300的一表面。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限位件140可为(包含,但不局限于)一档块或ー垫片等等。于本实施方式中,落下测试治具进ー步包含一第二限位件160。该第二限位件160在可移动孔320与第二固定孔220对齐吋,接触可移动板300。具体而言,当可移动孔320被移动至第二固定孔220时,第二限位件160会挡住可移动板300,以免其继续移动。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件160设置于第一固定板100面对可移动板300的一表面;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件160则设置于第二固定板200面对可移动板300的一表面。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件160可为(包含,但不局限于)一档块或ー垫片等等。于本实施方式中,落下测试治具进ー步包含至少ー支撑架600,第一固定板100与第二固定板200连接于支撑架600的一表面。举例而言,支撑架600可垂直于第一固定板100及第ニ固定板200。换言之,第一固定板100及第ニ固定板200由支撑架600的不同水平处所延伸出来,且第一固定板100及第ニ固定板200两者相互平行。图3是本实用新型另ー实施方式的落下测试治具的剖面图。本图的实施方式与图1、2最大差异在于本实施方式采用两个承装槽400及400a,且第一固定板100具有两个第一固定孔120及120a,第二固定板200具有两个第二固定孔220及220a,可移动板300具有两个可移动孔320及320a。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落下测试治具可对两个待测物500及500a同时进行落下测试。具体而言,当可移动孔320及320a分别与第二固定孔220及220a对齐,会使得落 下物420及420a同时落入可移动孔320及320a中。当可移动孔320及320a分别与第一固定孔120及120a对齐,会使得落下物420及420a通过第一固定孔120及120a同时掉落至待测物500及500a。需注意的是,虽然本实施方式揭露对两个待测物进行落下测试,但是,其仅用以解释,而非限制本新型。于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针对多个待测物对应设置多个承装槽,并在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及可移动板中,对应设置多个固定孔及可移动孔,以使多个落下物同时掉落至待测物上。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孔120及120a的高度相同,以确保落下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于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板100可具有多个第一固定孔120,这些第一固定孔120的高度均相同。图4是本实用新型又ー实施方式的落下测试治具的剖面图。本图的实施方式与图
1、2的最大差异在于本实施方式系增设弹性组件360,取消图1、2中的第一限位件140。具体而言,弹性组件360连接于可移动板300与支撑架600之间。由此,当使用者按压操作部件340时,可移动板300会压缩弹性组件360,并使得在可移动孔320中的落下物420通过第一固定孔120掉落至待测物500上。当用户释放操作部件340吋,弹性组件360则可由压缩时所储存的弾力位能推动可移动板300,直到可移动板300碰撞到第二限位件160吋,才停止继续移动。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弹性组件360可为(包含,但不局限干)一弹簧。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孔120、第二固定孔220、与可移动孔320的孔径可约略大于落下物420的直径。上述的『约略大于』ー词代表其孔径可使単一落下物420恰好通过第一固定孔120、第二固定孔220与可移动孔320,也不会使多个落下物420卡在其入ロ处,而无法顺利落下。举例而言,落下物420通过第一固定孔120、第二固定孔220与可移动孔320,不会与上述孔洞的内壁相摩擦。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板100、第二固定板200及可移动板300的厚度可约略大于落下物420的直径。上述的『约略大于』ー词代表其厚度可使単一落下物420落入第一固定孔120、第二固定孔220、与可移动孔320中,而不会使多个落下物420同时落入单一孔洞中,即,每一孔洞(包含第一固定孔120、第二固定孔220、与可移动孔320)均只能容纳ー个落下物420。于部分实施方式中,承装槽400呈渐缩状,以利落下物420由重力向下掉落至第二固定孔220。[0039]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可移动板300与第二固定板200相距ー间隔,以避免摩擦。举例而言,可移动板300与第二固定板200可相距I厘米(cm)。于部分实施方式中,落下物420可为(包含,但不局限干)一钢珠或一圓球等等。于部分实施方式中,待测物500可为(包含,但不局限干)一显示面板。于部分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板100与待测物500的距离可由使用者依照测试需求自行调整。虽然本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变动与润饰,因但均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ー种落下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固定板,具有至少ー第一固定孔; 一第二固定板,设置于该第一固定板的上方,该第二固定板具有至少ー第二固定孔,该第二固定孔投影至该第一固定板的位置与该第一固定孔相隔ー间距; 至少ー承装槽,连通于该第二固定孔;以及 一可移动板,可移动地设置于该第一固定板与该第二固定板之间,该可移动板具有至少一可移动孔,该可移动孔可在该第一固定孔及该第二固定孔之间移动。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落下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操作部件,连接于该可移动板的ー侧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落下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操作腔室,容纳该第一固定板、该第二固定板、该可移动板、及该承装槽;其中,该操作腔室具有ー开ロ,以暴露该操作部件。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落下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其中当所述可移动孔与该第一固定孔对齐时,该第二固定孔会被该可移动板遮蔽。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落下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一限位件,在该可移动孔与该第一固定孔对齐时,接触该可移动板。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落下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面对所述可移动板的一表面。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落下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二限位件,在所述可移动孔与该第二固定孔对齐时,接触该可移动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落下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面对所述可移动板的一表面。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落下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ー支撑架,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连接于该支撑架的一表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落下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弹性组件,连接于所述可移动板及所述支撑架之间。
11.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落下测试治具,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孔的数量为多个,且所述第一固定孔的高度相同。
专利摘要一种落下测试治具包含一第一固定板、一第二固定板、至少一承装槽、以及一可移动板,该第一固定板具有至少一第一固定孔,该第二固定板设置于该第一固定板的上方,且具有至少一第二固定孔,而该第二固定孔与该第一固定孔互不对齐,该承装槽连通于该第二固定孔,该可移动板可移动地设置于该第一固定板与该第二固定板之间,其具有至少一可移动孔。由此移动该可移动板,该可移动孔可在该第一固定孔及该第二固定孔之间移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落下测试治具时使用者可往复移动可移动板,以进行落下测试,而无须将手直接暴露于低温环境的面板上方进行操作;且可同时对多个待测物进行落下测试,提升工作效率;本新型结构单纯、维护容易,无须使用任何电气产品,故可有效克服低温结霜的问题,适合在低温环境下操作。
文档编号G01M7/08GK202420814SQ20122001209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2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2日
发明者李道铭, 柯永通 申请人: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