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破碎岩样蠕变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破碎岩样蠕变试验装置,尤其适用于力学性质试验。
背景技术:
破碎的蠕变试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煤矿开采引起的破碎、破裂岩层在上部岩层的持续外力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其变形量会影响地表沉陷变形的大小。材料在恒载作用下,除了有瞬时应变外,还有持续的缓慢变形,这种变形称为蠕变。蠕变试验一般情况下要求时间较长,对于破碎来讲,短则几天,长则数月,在试验过程中要求保持很高的加载精度并保持加载稳定可靠、并降低试验成本非常重要。
发明内容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ー种结构紧凑简单,安全高效的破碎的蠕变试验装置。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涉及ー种破碎岩样蠕变试验装置,主要由蜗轮蜗杆机构、齿轮机构和丝杠机构构成。蜗轮蜗杆机构包括加载砝码、蜗杆、手柄和蜗轮,手柄和在蜗杆固定在一起,加载砝码连接到手柄上实现对蜗杆的加载;齿轮机构由小齿轮和大齿轮构成,齿轮机构中的小齿轮与蜗轮安装在同一根轴上;丝杠机构包括连接装置、螺母和丝杠,大齿轮和螺母通过连接装置连接在一起,大齿轮转动带动螺母转动,从而实现丝杠的竖向下移,通过销轴实现圆筒的移动,进而实现对蠕变压筒的加载。通过压カ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外接数据采集系统分析破碎岩样的蠕变试验,本发明解决了破碎的简易蠕变试验,系统结构简单,容易实现。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一种破碎岩样蠕变试验装置,最适合于力学性质的试验,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不需要外加动カ源就可以实现;能够利用压力、位移传感器和外接数据采集系统来实现实时采集数据。
图I是本实用新型一种破碎岩样蠕变试验装置结构示意图。图中I-机架,2-位移传感器,3-小齿轮,4_加载破码,5-蜗杆,6_手柄,7_蜗轮,8-大齿轮,9-连接装置,10-螺母,1ト丝杠,12-销轴,13-圆筒,14-压カ传感器,15-蠕变压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作进ー步的描述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破碎岩样蠕变试验装置,主要由蜗轮蜗杆机构、齿轮机构和丝杠机构构成。蜗轮蜗杆机构包括加载砝码4、蜗杆5、手柄6和蜗轮7 ;齿轮机构由小齿轮3和大齿轮8构成,齿轮机构中的小齿轮3与蜗轮7安装在同一根轴上;丝杠机构包括连接装置9、螺母10和丝杠11 ;系统还包括位移传感器2、压カ传感器14和外置的数据采集系统分析破碎的蠕变试验。工作时,根据所需要荷载的大小计算出加载砝码4的重量,把加载砝码4连接到手柄6上,实现对蜗杆5的加载,动カ经由蜗杆5传递到蜗轮7,蜗轮7和小齿轮3同轴,这样动カ就通过蜗杆5传递到小齿轮3。小齿轮3和大齿轮8配合,大齿轮8和螺母10通过连接装置9连接在一起,动カ通过上述的部件间的配合由蜗轮蜗杆机构传经由齿轮机构传递到丝杠机构中的螺母10,螺母10和丝杠11配合构成丝杠机构,丝杠11通过销轴12与圆筒13连接在一起,试验装置中对于圆筒13限制其转动。在螺母10、丝杠11形成的丝杠机构 中,螺母10和丝杠11相对转动,螺母10只能水平转动,这样螺母10转动带动丝杠11竖向向下移动,进而实现对蠕变压筒15的加载,通过压カ传感器14、位移传感器2和外接数据采集系统分析破碎的蠕变试验,本发明解决了破碎的简易蠕变试验测试,系统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权利要求1. 一种破碎岩样蠕变试验装置,包括蜗轮蜗杆机构、齿轮机构和丝杠机构,其特征在于蜗轮蜗杆机构包括加载砝码(4)、蜗杆(5)、手柄(6)和蜗轮(7),手柄(6)安装在蜗杆(5)上,加载砝码⑷连接到手柄(6)上实现对蜗杆(5)的加载;齿轮机构由小齿轮(3)和大齿轮(8)构成,齿轮机构中的小齿轮(3)与蜗轮(7)安装在同一根轴上;丝杠机构包括连接装置(9)、螺母(10)和丝杠(11),大齿轮(8)和螺母(10)通过连接装置(9)固定在一起,大齿轮(8)转动带动螺母(10)转动,从而实现丝杠(11)的竖向下移,通过销轴(12)实现圆筒(13)的移动,进而实现对蠕变压筒(15)的加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破碎岩样蠕变试验装置,包括蜗轮蜗杆机构、齿轮机构和丝杠机构,其特征在于蜗轮蜗杆机构包括加载砝码、蜗杆、手柄和蜗轮,手柄安装在蜗杆上,加载砝码连接到手柄上实现对蜗杆的加载;齿轮机构由小齿轮和大齿轮构成,齿轮机构中的小齿轮与蜗轮安装在同一根轴上;丝杠机构包括连接装置、螺母和丝杠,大齿轮和螺母通过连接装置连接在一起,大齿轮转动带动螺母转动,从而实现丝杠的竖向下移,通过销轴实现圆筒的移动,进而实现对蠕变压筒的加载。通过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和外接数据采集系统分析破碎岩样的蠕变试验,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破碎岩石的简易蠕变试验测试,系统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文档编号G01N3/28GK202420985SQ201120188878
公开日2012年9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7日
发明者刘玉, 孟华, 李顺才, 蒋红旗, 陈占清, 韩继光 申请人:徐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