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纯净水水位感应仪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
一、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纯净水生产厂储水罐上所用的纯净水水位感应仪。
二背景技术:
目前,社会上用的水位感应装置中,有机械式的如浮子开关,有电子开关,有电子感应装置,其浮子开关原理简单、精度低,适合大型液体容器;电子感应装置多数以模拟电路为主,利用水的导电性能选择合适的比较电路,对纯净水而言,纯净水的电导率在10μS以下,相应导电性能比较差,利用已有电子感应装置就不适应了。
三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纯净水水位感应仪,解决已有技术精度低、误差大、不适应纯净水水位检测或价格昂贵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由计量桶、高液位电极、低液位电极、公共电极和由放大电路、逻辑判断电路、信号输出电路组成的水位感应仪的工作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公共极与水位感应电路中两极放大电路的串联有R4、R3的电源线相并联,高液位电极与R2相联,低液位电极与R1相联,两极放大电路与逻辑判断电路的三极管BG1、BG2相并联,逻辑判断电路与信号输出电路相并联,三个电极将水位高低信号传输给两极运算放大电路,两极放大电路电信号传输给逻辑判断电路,逻辑判断电路的判断的高或低液位信号传输给信号输出电路,信号输出电路以继电器触点的开或闭形式传给其它供电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能适应纯净水液位检测,结构简单、检测准确。
2、针对纯净水导电率10μS低导电性,采用两极放大,信号传递精度高。
3、制造成本低,易被小的纯净水生产厂或销售商采用,应用价值高。
四
图1-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图及结构示意图图中A-纯净水容器B-高液位电极C-低液位电极D-公共电极Rl~R19-电阻 BG1~BG4-三极管 C1、C2-电容 F1~F7-运算放大器 J1、J2、2J、3J-中间继电器五、实施例为进一步公开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通过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本实用新型由高液位电极、低液位电极、公共电极和由计量桶A、高液位电极B、低液位电极C、公共电极D和由放大电路、逻辑判断电路、信号输出电路组成的水位感应仪的工作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公共电极D与水位感应电路中的两极放大电路的串联有R4、R3的电源线相并联,高液位电极B与R2相联,低液位电极与R1相联,两极放大电路与逻辑判断电路的BG1、BG2相并联,逻辑判断电路与信号输出电路相并联,三个电极将水位信号传输给两极放大电路,放大信号传输给逻辑判断电路,判断的高液位或低液位信号传输给信号输出电路,信号输出电路以继电器触点的开或闭的形式传给其它供电控制电路,其工作过程如下如图1所示,R3、R4串联在电源间,稳压管和R3并联,形成比较电压6.2伏,给F1、F2、F3、F4,无水条件下,电极“电源”、“高水位”、“低水位”间电阻无穷大,R1、R2分压低于比较电压,F3、F4输出高电位,继电器J2动作,同时,F1输出高电位,F2输出低电位,继电器J1不动作,BG3导通,继电器3J动作,水位开关输出无水信号,继电器2J自锁,驱动其他电路工作;当进水达到低水位时,F3、F4翻转,BG3、2截止,继电器J2复位,但是由于继电器2J的自锁,BG 3仍然导通,继电器3J仍处于有电状态,直到水位达到高位置,F1、F2翻转,使BG1导通,2J解除自锁,3J复位,发出满水信号;当水位下降到低水位点时电路又重复上述过程。
权利要求1.一种纯净水水位感应仪由计量桶、高液位电极、低液位电极、公共电极和由放大电路、逻辑判断电路、信号输出电路组成的水位感应仪的工作电路组成,其特征在于公共极与水位感应电路中两极放大电路的串联有R4、R3的电源线相并联,高液位电极与R2相联,低液位电极与R1相联,两极放大电路与逻辑判断电路的三极管BG1、BG2相并联,逻辑判断电路与信号输出电路相并联,三个电极将水位高低信号传输给两极运算放大电路,两极放大电路电信号传输给逻辑判断电路,逻辑判断电路的判断的高或低液位信号传输给信号输出电路,信号输出电路以继电器触点的开或闭形式传给其它供电控制电路。
专利摘要一种纯净水水位感应仪由计量桶、高液位电极、低液位电极、公共电极和由放大电路、逻辑判断电路、信号输出电路组成的水位感应仪的工作电路组成,公共极与水位感应电路中两极放大电路的串联有R4、R3的电源线相并联,高液位电极与R2相联,低液位电极与R1相联,两极放大电路与逻辑判断电路的三极管BG1、BG2相并联,逻辑判断电路与信号输出电路相并联,三个电极将水位高低信号传输给两极运算放大电路,两极放大电路电信号传输给逻辑判断电路,逻辑判断电路的判断的高或低液位信号传输给信号输出电路,信号输出电路以继电器触点的开或闭形式传给其它供电控制电路。
文档编号G01F23/22GK2699256SQ20042004086
公开日2005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04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04年5月27日
发明者倪端, 陈景德 申请人:倪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