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仪表故障调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仪表故障调试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仪表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仪表故障调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仪表已在各个领域发挥重大作用。如石油、化工、制药、电气设备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仪表作为一种灵敏度高的技术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检测、排除故障,以确保其准确性。现有的检测技术,需要携带很多设备,体积大,检测后需要用笔记录好数据,然后汇总,进行调试;不仅耗费时间,而且效果不理想,易有误差;如仪表在高处或者密闭空间时,检测人员携带体积大的设备更加不方便。实用新型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仪表故障调试装置。[000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0005]一种仪表故障调试装置,分为外壳和调试系统两部分,其中外壳包括进出口、外壳主体、便携带;调试系统包括PC控制端、显示�?�、信号�?�、配置电源、ROM内存装置、 控制�?椤⑹涑龅魇韵摺⒔酉吲�、输入检测线构成。[0006]所述调试系统置于外壳主体内。[0007]本实用新型上的配置电源为大容量、12V的直流蓄电池,一次充电可持续使用3-5 天;显示�?槲テ料允荆梢宰杂傻髡允灸?樯厦娴母髦质�。[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产品融合多种检测、故障调试功能,包括电压,电流,热电偶,热电阻,频率,电阻,压力在内的常规校验,又能作为一台多功能手操器使用,用于维护和诊断仪表;体较小、便于携带;可同时测量和发送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可以完成故障诊断和校准;记录并存档校准结果,传送校准结果到PC机,无需手工抄写数据。
[0009]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10]图I为本实用新型调试系统结构示意图[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壳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0012]如图1-2所示的一种仪表故障调试装置,包括1、PC控制端,2、显示模块,3、信号�?椋�4、配置电源,5、ROM内存装置,6、控制�?椋�7、输出调试线,8、接线排,9、输入检测线, 10、进出口,11、外壳主体,12、便携带。[0013]所述控制�?�6是由四个小�?樽槌�。[0014]所述接线排8上置有各种型号的仪表接口。[0015]所述输出调试线7与接线排8、控制�?�6相互连接。3[0016]所述输入检测线9与接线排8、控制�?�6相互连接。[0017]所述输出调试线7与输入检测线9是通过进出口 10与外界相互连接的。[0018]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施的在使用本装置对仪表进行检测故障时,通过便携带12 手持内部装有调试系统�?榈耐饪侵魈�11,然后把仪表上的接线与接线排8上面相对应型号的接口相互连接,把与控制�?�6相通的配置电源4打开,仪表上面的数据通过输入检测线9传输到控制�?�6内,转化成信号,在显示模块2上面显示,对现场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现场设备的运行状态,仪表有故障时可以通过显示�?�2触屏控制、调试数据,然后把调试的数据通过输出调试线7传输到仪表,控制�?�6的数据存储在ROM内存装置5 上;同时通过信号�?�3远程传输校准数据到PC控制端I请求进行排除故障;节省人员的劳动强度,远程控制,保证检测人员的安全。[0019]由以上技术方案所述,可见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操作安全,方便、实用,可以与上级管理PC机进行数据交换,向上传送各项采集数据和设备运行状态信息,同时接收上级计算机下达的实时控制指令或参数的设定与修改的指令。
权利要求1.一种仪表故障调试装置,分外壳和调试系统两部分,其中外壳包括进出口(10)、外壳主体(11)、便携带(12);调试系统包括PC控制端(I)、显示�?�(2)、信号�?�(3)、配置电源(4)、ROM内存装置(5)、控制�?�(6)、输出调试线(7)、接线排(8)、输入检测线(9);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试系统置于外壳主体(11)内;所述接线排(8)上置有各种型号的仪表接口 ;所述显示�?�(2)为触屏显示装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仪表检测技术领域,一种仪表故障调试装置,分为外壳和调试系统两部分,其中外壳包括进出口、外壳主体、便携带;调试系统包括PC控制端、显示�?�、信号模块、配置电源、ROM内存装置、控制�?椤⑹涑龅魇韵�、接线排、输入检测线构成;所述调试系统置于外壳主体内。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产品融合多种检测、故障调试功能,包括电压,电流,热电偶,热电阻,频率,电阻,压力在内的常规校验,又能作为一台多功能手操器使用,用于维护和诊断仪表;体较小、便于携带;可同时测量和发送两种不同类型的信号,可以完成故障诊断和校准;记录并存档校准结果,传送校准结果到PC机,无需手工抄写数据。
文档编号G01D21/02GK202815458SQ20122042200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4日
发明者王冠霖 申请人:王冠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