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比色法仪器的校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校验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比色法仪器的校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比色法仪器进行校验时,其常用的方法是湿法,即利用化学配制的溶液进行检测,其配制过程复杂,操作极为不便,保存期短,成本也较贵。因此,现有比色法仪器检验中所用的标准检测仪器的制作时间长、成本高、操作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比色法仪器的校验装置,基于光线的偏光原理,装置结构简单、制造使用方便、检测校验的精度高;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偏光片(或偏振片)的角度来使光透过率发生变化,当旋转不同的角度,可以制成不同的标准装置来对比色法仪器进行校验,具有简单可靠,制造成本低的优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比色法仪器的校验装置,包括顶盖和偏光器盒, 在偏光器盒内设置有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在第二偏振片上设置有调整手柄。在所述偏光器盒内、在第一偏振片前方设置有滤光片。所述调整手柄是一个由不透光材料制成的、带手柄的圆形的壳,第二偏振片被包在所述圆形的壳内。在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之间设置有垫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采用结构简单的装置来替代现有技术中湿法配制化学溶液来对比色法仪器进行校验,可利用一套装置进行多种校验,成本低,操作方便,具体表现如下A)通过旋转第二偏振片的角度,造成透光率变化,从而使得一套校验装置实现多种校验用途。B)不需要繁烦的配制标液过程,只需要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放入比色光路,就可以直接对比色法仪表进行校验,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比色法仪器的校验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顶盖1、调整手柄2、滤光片3、第一偏振片4、垫圈5、第二偏振片6、下偏光器盒7、上偏光器盒8和插销9。其中,下偏光器盒7和上偏光器盒8扣合在一起构成偏光器盒,在顶盖1上设置有插销9,用于将顶盖1和偏光器盒连接起来,插销9由螺钉或塑料做成;在偏光器盒内依次平行设置有滤光片3、第
3一偏振片4和第二偏振片6,为了使第一偏振片4和第二偏振片6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还可在二者之间设置垫圈5 ;滤光片3可以根据不同的比色方法增加、减少或去掉;在第二偏振片6上设置有调整手柄2,能使第二偏振片6旋转。为了既不影响第二偏振片6的偏光特性,又能方便地旋转第二偏振片6,调整手柄2是一个由不透光材料制成的、带手柄的圆形的壳,用来包住第二偏振片6,通过对调整手柄2的旋转,达到使第二偏振片6转动的目的。顶盖1用来给比色池的外形配套,一个作用是定位,一个作用是遮光,还有个作用用来连接偏光器盒,方便滤光片和偏振片的取出与安装;顶盖由不透光的材料制成,如塑料、PV、玻璃镀黑等;顶盖可做成圆形,方形等各种形状,以适应不同的比色池。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自然光或单色光经过偏振片后,改变成为具有一定振动方向的光。这是由于偏振片中存在着某种特征性的方向,叫做偏振化方向,偏振片只允许平行于偏振化方向的振动通过,同时吸收垂直于该方向振动的光。通过偏振片的透射光,它的振动限制在某一振动方向上,我们把第一偏振片4叫做“起偏器”,它的作用是把自然光变成偏振光,但是人的眼睛不能辨别偏振光,必须依靠第二偏振片6去检查。旋转第二偏振片6,当它的偏振化方向与偏振光的偏振面平行时,偏振光可顺利通过,这时在第二偏振片 6的后面有较亮的光。当第二偏振片6的偏振方向与偏振光的偏振面垂直时,偏振光不能通过,在第二偏振片6后面也变暗。第二偏振片6帮助我们辨别出偏振光,因此它也称为“检偏器”。这样透过率就根据角度不同而变化,利用此原理,可以制作不同的比色法校验装置。
权利要求1.一种比色法仪器的校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和偏光器盒,在偏光器盒内设置有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在第二偏振片上设置有调整手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比色法仪器的校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偏光器盒内、在第一偏振片前方设置有滤光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比色法仪器的校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手柄是一个由不透光材料制成的、带手柄的圆形的壳,第二偏振片被包在所述圆形的壳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比色法仪器的校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偏振片和第二偏振片之间设置有垫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比色法仪器的校验装置,基于光线的偏光原理,采用结构简单的装置来替代现有技术中湿法配制化学溶液来对比色法仪器进行校验,可利用一套装置进行多种校验,成本低,操作方便通过旋转第二偏振片的角度,造成透光率变化,从而使得一套校验装置实现多种校验用途;不需要繁烦的配制标液过程,只需要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放入比色光路,就可以直接对比色法仪表进行校验,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文档编号G01N21/25GK201984029SQ201120080930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5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5日
发明者林江 申请人:成都新三可仪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