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PCB板检测装置,尤其是一种PCB板输送轨道间距可调整的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用于检测PCB板的检测仪器一般采用固定宽度的轨道装置装夹定位 PCB板以供检测,其利用两条相距预定距离且相对位置固定不变的轨道对PCB板进行装夹定位,但是这种固定轨道宽度的装置只能检测宽度预定的PCB板,对于不同宽度的PCB板不适用,其适用范围单一。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其适用范围广,适用性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包括机架及安装固定在该机架上相互平行设置且相距预定距离的第一固定轨道和第二固定轨道,所述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进给机构,其安装在所述机架上,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由第一驱动单元驱动的第一进给单元;第一活动轨道,安装所述第一进给单元上并在第一驱动进给机构驱动下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轨道的方向作往复运动,该第一活动轨道平行于所述第一固定轨道和第二固定轨道,并位于二者之间;限位感应控制单元,沿第一活动轨道的进给方向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轨道和第二固定轨道之间,并根据预设值控制第一活动轨道位移量。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及将其动力输送给所述第一进给单元的第一同步带。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感应单元包括设置在机架上沿进给方向布设的若干个相对距离可调整的感应器及安装在所述第一活动轨道上与该感应器相配合使用的感应片。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给单元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一丝杆及与该第一丝杆相配套的第一丝杆螺母座,所述第一丝杆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轨道和第二固定轨道;所述第一活动轨道安装固定在所述第一丝杆螺母座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丝杆数量为两根,二者相互平行且相距预定距离,对应地,所述第一丝杆螺母座为两个。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给单元还包括有用于导向的第一导杆,该第一导杆平行于所述第一丝杆并与其相距预定距离,所述第一丝杆螺母座套设在其上。进一步地,所述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二活动轨道及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用于驱动该第二活动轨道的第二驱动进给机构,该第二活动轨道安装于所述第二驱动进给机构上并随其作往复运动,且该第二活动轨道平行于所述第一活动轨道和第二固定轨道,并位于二者之间。[0011]进一步地,所述驱动进给机构包括第二驱动单元和由第二驱动单元驱动的第二进给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位于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相对的另一端,而所述第二活动轨道设置于所述第二进给单元上;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和第二进给单元的组成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一进给单元相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上设置第一固定轨道和第二固定轨道,在两条固定轨道之间设置有两条活动轨道即第一活动轨道和第二活动轨道,该两条活动轨道分别由第一驱动进给机构和第二驱动进给机构驱动进给,并由限位感应控制单元控制所述两条活动轨道的位移量。当检测宽度相对较小时,第一活动轨道和第一固定轨道之间以及第二活动轨道和第二固定轨道之间形成两个检测通道时,此为双检测通道模式;当检测宽度相对较大时,第二活动轨道向第二固定轨道方向移动至程序预设的位置进行让位并停止工作,此时第一活动轨道和第一固定轨道之间形成一个检测通道,此为单检测通道模式;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可自动调整检测通道宽度,适用不同宽度的产品检测,其适用范围广,适用性强。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的第一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的第二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主要包括机架1、第一固定轨道2、第二固定轨道3、第一驱动进给机构4、第一活动轨道5、限位感应单元6、第二驱动进给机构7及第二活动轨道8。所述机架1包括底板11及轨道固定板12,所述第一固定轨道2和第二固定轨道3 分别利用所述轨道固定板12安装固定在所述机架1的底板11上,第一固定轨道2和第二固定轨道3相互平行且相距预定距离。所述第一驱动进给机构4包括第一驱动单元41及第一进给单元42 ;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1包括第一驱动电机411、同步带412及电机座413,本实施例的第一驱动电机411 为步进电机,其借助于所述电机固定座413固定在所述底板11上。所述第一进给单元42 包括第一丝杆421、第一丝杆螺母座422及第一导杆423,所述第一丝杆421借助于所述轨道固定板12安装在所述底板11上,第一丝杆411的一端与所述同步带412相连接,由所述第一驱动电机411通过同步带413驱动其进给运动。所述第一丝杆螺母座422与所述第一丝杆421相匹配并套设在所述第一丝杆421上。所述第一导杆423为光杆,其安装固定在所述轨道固定板12上,且穿设于所述第一丝杆螺母座422中,位于所述第一丝杆421上方并与所述第一丝杆421相平行。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给单元42的两根第一丝杆421对称设置在机架1上,对应地,两个第一丝杆螺母座422和两根第一导杆423也分别对称设置在机架1上。所述第一活动轨道5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丝杆螺母座422上,其利用第一丝杆螺母座422滑设于所述第一丝杆421上,其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轨道2和第二固定轨道3之间并与二者相互平行。所述限位感应单元6可根据预设值控制第一活动轨道5的位移量,包括感应器61、 感应片62及感应片63,所述感应器61沿所述第一丝杆421轴向设置在所述底板11上,其中靠近第一固定轨道2的位置和靠近第二固定轨道3的位置处分别设有一个感应器61,位于第一固定轨道2和第二固定轨道3之间任意位置还设有若干个感应器61,其位置可根据需要调整以适用不同宽度的PCB板,所述感应器61用于感应所述感应片62,而感应片62固定在所述第一丝杆螺母座422上以便于随第一活动轨道5运动;而所述感应片63则随所述第二活动轨道8运动。所述第二驱动进给机构7包括第二驱动单元及第二进给单元71 ;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图中未示)位于机架1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1对称设置,其组成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41相同,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进给单元71。所述第二进给单元71包括两组尺寸型号相同且对称设置在机架1内的第二丝杆711、第二丝杆螺母座712及第二导杆713, 所述第二丝杆711借助于所述轨道固定板12安装在所述底板11上,第二丝杆71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71的同步带相连接,由所述第二驱动单元71的驱动电机带动同步带进而驱动其进给运动。所述第二丝杆螺母座712与所述第二丝杆711相匹配并套设在所述第二丝杆711上。所述第二导杆713为光杆,其安装固定在所述轨道固定板12上,其穿设于所述第二丝杆螺母座712中,位于所述第二丝杆711上方并与所述第二丝杆711相平行。 所述第二丝杆711与所述第一丝杆421相距适当距离以避免第一杆螺母座422和第二丝杆螺母座712运动时相互干涉。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进给单元71的两根第二丝杆711对称设置在机架1上,对应地,两个第二丝杆螺母座712和两根第二导杆713也分别对称设置在机架1上。所述第二活动轨道8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丝杆螺母座712上,其利用丝杆螺母座 712滑设于所述第一丝杆711上,其位于所述第一活动轨道5和第二固定轨道3之间并与二者相互平行。所述第二丝杆螺母座712上也设有感应片63以便于感应所述第二活动轨道8 的进给运动。第二活动轨道8的位移量也是由所述限位感应单元6根据预设值进行控制。进行检测PCB板工作时,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可以根据PCB板的宽度差异而自动调整轨道之间的宽度,由第一驱动单元41和第二驱动单元71分别带动所述第一丝杆421 和所述第二丝杆711进给运动,进而调节轨道之间的检测宽度,根据PCB板宽度的差异进行调节轨道的宽度,以满足客户检测的需要。当检测的PCB板宽度没有超过D尺寸时,第一固定轨道2和第一活动轨道轨道5组合为一个检测通道,第二固定轨道3和第二活动轨道轨道8组合为另一个检测通道,两个检测通道均可分别独立检测PCB板,在此状态下,通过限位感应装置6的作用,第一活动轨道5和第二活动轨道8不会互相干涉的,此为双通道检测模式。当检测的PCB板宽度超过D尺寸时,第二活动轨道8将会往第二固定轨道3方向移动至程序设定的位置进行让位并停止工作,此时,第一固定轨道2和第一活动轨道轨道5组合形成一个检测通道,可检测宽度在E尺寸范围内的PCB板,此时为单通道检测模式。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式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包括机架,及安装固定在该机架上相互平行设置且相距预定距离的第一固定轨道和第二固定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进给机构,其安装在所述机架上,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由第一驱动单元驱动的第一进给单元;第一活动轨道,安装所述第一进给单元上并在第一驱动进给机构驱动下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轨道的方向作往复运动,该第一活动轨道平行于所述第一固定轨道和第二固定轨道,并位于二者之间;限位感应控制单元,沿第一活动轨道的进给方向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轨道和第二固定轨道之间,并根据预设值控制第一活动轨道位移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还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及将其动力输送给所述第一进给单元的第一同步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感应单元包括设置在机架上沿进给方向布设的若干个相对距离可调整的感应器及安装在所述第一活动轨道上与该感应器相配合使用的感应片。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给单元包括安装在所述支架上的第一丝杆及与该第一丝杆相配套的第一丝杆螺母座,所述第一丝杆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轨道和第二固定轨道;所述第一活动轨道安装固定在所述第一丝杆螺母座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丝杆数量为两根,二者相互平行且相距预定距离,对应地,所述第一丝杆螺母座为两个。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给单元还包括有用于导向的第一导杆,该第一导杆平行于所述第一丝杆并与其相距预定距离,所述第一丝杆螺母座套设在其上。
7.如权利要求1 6任一项所述的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二活动轨道及其设置于所述机架上用于驱动该第二活动轨道的第二驱动进给机构,该第二活动轨道安装于所述第二驱动进给机构上并随其作往复运动, 且该第二活动轨道平行于所述第一活动轨道和第二固定轨道,并位于二者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进给机构包括第二驱动单元和由第二驱动单元驱动的第二进给单元;所述第二驱动单元设置于所述机架上,位于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相对的另一端,而所述第二活动轨道设置于所述第二进给单元上;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和第二进给单元的组成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和第一进给单元相同。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包括机架及安装固定在该机架上相互平行设置且相距预定距离的第一固定轨道和第二固定轨道,所述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进给机构,其安装在所述机架上,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由第一驱动单元驱动的第一进给单元;第一活动轨道,安装所述第一进给单元上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固定轨道的方向作往复运动,该第一活动轨道平行于所述第一固定轨道和第二固定轨道,并位于二者之间;限位感应控制单元,沿第一活动轨道进给方向设置在所述机架上,位于所述第一固定轨道和第二固定轨道之间,并根据预设值控制第一活动轨道位移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轨道间距自动调整装置,其适用范围广、适用性强。
文档编号G01D11/16GK202350816SQ20112040550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1日
发明者廖怀宝 申请人:深圳市振华兴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