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发动机台架试验用中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台架试验 用,对发动机进气进行冷却控制的中冷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涡轮增压中冷技术属于较新的技术,实施的难度较大。为 了满足在试验台架上进行发动机开发试验,需要对涡轮增压后的新鲜空气 进行冷却后,再进入发动机气缸内进行燃烧。进气温度是影响发动机性能 的参数之一。部分台架试验过程中,需要对发动机进气温度进行精确的控 制,原有的车用空气对空气冷却的中冷系统很难满足汽油机的高进气量、 高冷却强度的要求,也无法实现自动控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 可满足高进气量、高冷却强度,实现自动控制的台架试验用中冷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解决 一种发动机台架 试验用中冷系统,包括热交换器和控制所述热交换器的温度控制系统,所 述热交换器是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中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热交换器外部还设置有包围式循环冷却水箱,所述水箱上具有输入冷却水 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进一步予以解决
上述发动机台架试验用中冷系统,所述温度控制系统包括PID控制单元。
上述发动机台架试验用中冷系统,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进水口的流 量控制装置。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为电子比例阀。
上述发动机台架试验用中冷系统,所述循环冷却水箱为包围式循环冷 却水箱。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循环 水冷系统来代替空气对空气冷却系统,提高了冷却强度,进而满足了涡轮 增压发动机台架试验所需要的高进气量和高冷却强度的要求。本实用新型 采用PID控制单元来控制比例阀的方式调节冷却进水量,实现了对中冷后 进气温度的自动精确控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冷系统中热交换器剖视构造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图1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l、图2、图3、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台架试验用中冷 系统,包括现有的中冷热交换器5和温度控制单元8,中冷热交换器5设
置有进气口 4和出气口 3。在中冷热交换器5外还设置有包围式循环冷却
水箱6,水箱6上有输入冷却水的进水口 1和出水口 2,在进水口 1安装 电子比例阀7 。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系统,温度控制单元电连接电子比例 阀7。开放式冷却水路是嵌入在试验室完整的循环水路系统中,电子比例 阔7安装在进水端,回水端无压力。市售的电子比例阀7由市售的PID (即 Proportinal-Integral-Derivative,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单元8控制。通过编写 PID控制单元软件,根据系统中测量的实际进气温度为调整对象,对冷却 水的流量进行控制。软件部分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控制模式。在保证水的 足够供给的情况下,可以对温度进行精确控制。
本实用新型在发动机试验台架,根据不同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安装位置 不同,可以灵活布置该系统。水箱外壳与车用中冷热交换器通过焊接技术 连接为一个密封的热交换空间。通过使用经过整车匹配的原中冷器,可以 达到准确的控制发动机涡轮增压后进气温度。通过一定的修改,对其外围 结构的包围式设计,预留了足够的水流通过空间,使其达到热交换器的功 能,并最终的冷却方式更改为循环水对空气的冷却。
本实施方式将空气对空气的冷却用循环水冷系统代替,提高了冷却强 度;使用PID的方式控制比例阀实现了对中冷后进气温度的自动精确控制; 该水冷系统在原有车用水冷系统的基础上加装某些器件,充分使用发动机 台架控制系统的原有环境资源和软件资源;该中冷系统结构简单,拆装方 便,宜于实施。
权利要求1. 一种发动机台架试验用中冷系统,包括热交换器和控制所述热交换器的温度控制系统,所述热交换器是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中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交换器外部还设置有循环冷却水箱,所述水箱上具有输入冷却水的进水口和出水口。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发动机台架试验用中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控制系统包括PID控制单元。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台架试验用中冷系统,其特征在 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进水口的流量控制装置。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台架试验用中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流量控制装置为电子比例阀。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台架试验用中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冷却水箱为包围式循环冷却水箱。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告了一种发动机台架试验用中冷系统,包括热交换器和控制所述热交换器的温度控制系统,所述热交换器是具有进气口和出气口的中冷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交换器外部还设置有循环冷却水箱,所述水箱上具有输入冷却水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该中冷系统可满足发动机台架试验中所需要的高进气量和高冷却强度的要求。实现了对中冷后进气温度的自动精确控制。
文档编号G01M15/00GK201206492SQ20082009377
公开日2009年3月11日 申请日期2008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30日
发明者剑 崔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