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激光对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快速、方便及准确地使测量仪器对中的激光对中器。
背景技术:
测绘工作中对中是使测量仪器的光轴、横轴和竖轴的交点,与地面标志的中心处于同一条铅垂线上,以便于将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传递到地面标志。常规的对中的主要方法有两种垂球对中法和光学对中器法。垂球对中是在测量仪器下方的竖轴的垂线上,用线绳悬挂一个垂球,当垂球的中心与地面标志的中心重合时,就完成了仪器的对中,这种对中方法由于易受到风力的影响,以及垂球不能快速的稳定下来,使得对中不方便,而且对中精度差。光学对中器对中时,操作员眼睛需要通过光学对中器目镜观察对中的情况,并根据偏差调整测量仪器,但在调整测量仪器时,操作员的眼睛又需要离开光学对中器的目镜,而且调整是反复进行的,这就使得对中速度降低。
现有的激光对中器有四种。
第一种是在经纬仪、全站仪、GPS或觇牌的竖轴侧壁上开一个与竖轴轴向垂直的激光对中器安装腔,其最里端安装一块直角光学反射棱镜,使光学反射棱镜的一直角面向下正对竖轴中心孔腔,另一直角面正对对中器安装腔,激光对中器固装在安装腔的入口部,使其校正螺钉处于外部,构成的一种对中方式。当激光束与地面标志的中心重合时,就完成了仪器的对中,这种对中方法由于是使激光束斑点与地面标志的中心对准,故对准精度受到限制。
第二种是在经纬仪、全站仪的望远镜横轴支架的上端面固定一个装有激光对中器的对中器支架,激光对中器固装于支架中点处,使激光束与仪器竖轴在同一轴线上,激光对中器的光束出口方向向下的一种对中方式。当激光束通过望远镜与竖轴,与地面标志的中心重合时,就完成了仪器的对中。这种对中方法当望远镜的光轴方向不与竖轴轴线方向完全重合时,激光束通过望远镜后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中心不在竖轴所在的垂线上,使得对中结果产生较明显误差,影响对中精度。
第三种是在经纬仪、全站仪的望远镜横轴支架横轴的上部位置,安装一个激光对中器,使激光对中器与望远镜构成一体,激光器发出的光束、仪器横轴、望远镜光轴相互垂直,构成一种对中方式。当激光束通过仪器轴线,与地面标志的中心重合时,就完成了仪器的对中。这种对中方法当望远镜的光轴不在水平面上时,激光束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中心不在竖轴所在的垂线上,使得对中结果产生较明显误差,影响对中精度。(以上三种对中方式参考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01209145.6)
第四种是将激光发射器通过合页轴连接到目镜头,当激光束通过原有的光学对中装置后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与地面标志的中心重合时,就完成了仪器的对中,由于激光发射器通过合页轴连接到目镜头,不能保证使激光束与目镜光轴准确重合,激光束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中心不在竖轴所在的垂线上,使得对中结果产生较明显误差,影响对中精度。(此对中方法参考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01228491.2)发明内容为了克服以上所述的常规对中及已有的激光对中方式存在的操作不便以及对中准确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方便、快捷、准确的实现测量仪对中的激光对中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激光对中器,包括物镜透镜、目镜透镜、激光发射器,物镜透镜和目镜透镜的光轴相互垂直,激光发射器位于目镜透镜光轴的一侧,目镜透镜的光轴上设有将激光发射器发射的激光反射在目镜透镜的光轴上的第一直角棱镜,第一直角棱镜与目镜透镜之间设有十字丝分划板,十字丝分划板位于目镜透镜的光轴上,第一直角棱镜与激光发射器之间设有激光标示板;设有将上述反射后的激光反射到物镜透镜光轴上的第二直角棱镜,物镜透镜的下方设有平板玻璃。
上述标识板为透光板,标识板上制有不透光的十字标识,十字标识的中心与激光光轴中心重合。
上述第一直角棱镜的斜面上镀有对所用的激光波长具有强反射作用的滤光膜。
本实用新型还设有调整激光发射器的校正器,校正器由固定激光发射器的器体及两组校正螺钉和弹簧组成;一组校正螺钉和弹簧位于激光发射器水平面的两侧,另一组校正螺钉和弹簧位于激光发射器竖直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安装在通常的经纬仪、全站仪、GPS或觇牌的底座上。使目镜透镜的光轴与水平面平行;物镜透镜的光轴与水平面垂直。激光发射器可由校正器对激光发射器的光束的方向进行调整。调整两个校正螺钉可使激光发射器的光束的方向分别得到相应的调整,从而使激光发射器发出的激光光束在水平面内与目镜透镜的光轴垂直,并使十字标识的中心与十字丝分划板的中心重合。激光发射器发出的激光透过标识板形成中心有十字型阴影的光束,该光束到达第一直角棱镜的斜面,经该直角棱镜的斜面反射后,沿目镜透镜的光轴到达第二直角棱镜的斜面,再经第二直角棱镜的斜面反射后经物镜透镜、平板玻璃到达地面标志处。通过有十字型阴影的激光图案与地面标志中心的关系,就可以方便准确地进行对中。照射到地面标志的激光部分被反射,反射光线经平板玻璃、物镜透镜,由第二直角棱镜的斜面反射,到达第一直角棱镜的斜面,第一直角棱镜的斜面上镀有对所用的激光波长具有强反射作用的滤光膜,使得透过第一直角棱镜、十字丝分划板、目镜透镜后到达人眼的激光不会伤害人眼。这样即使忘记关闭激光,操作者通过目镜进行对中时,人眼也不会受到伤害。操作者也可以用常规的光学对中器进行对中操作。
作用与效果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能方便、快捷、准确的实现测量仪的对中。该激光对中器能使使用者用常规光学对中及激光对中两种对中方式进行对中操作。激光在地面上的光斑正中有十字标识,测量者能通过使光斑正中的十字标识与地面标志的中心重合进行精确对中。滤光膜降低了到达目镜的激光强度,而不减弱其它可见光的强度,使操作者的观察更清楚并能保护观察者的眼睛不受激光的伤害。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通常的经纬仪、全站仪、GPS或觇牌的底座上,安装有平板玻璃1、物镜透镜2、第二直角棱镜3、第一直角棱镜4、激光发射器5、标识板6、校正器7、十字丝分划板8和目镜透镜9。
直角棱镜4的两个直角面和斜面均与水平面垂直,其中一直角面与目镜透镜9的光轴平行,另一个直角面与激光光轴平行。直角棱镜4的斜面朝向直角棱镜3和标识板6,并使激光发射器5发出的激光与直角棱镜4的斜面成45°角。直角棱镜3的斜面朝向直角棱镜4和物镜透镜2,以保证即可将直角棱镜4的斜面反射的激光可透过物镜透镜2,到达地面标志,又可使经地面标志反射的光线,到达目镜透镜9。
在直角棱镜3与十字丝分划板8之间,靠近十字丝分划板8一端固装激光发射器5。在使用前,用校正器7调整激光发射器5。当旋转校正螺钉11,使校正螺钉11向对面的弹簧12前进时,校正螺钉11对面的弹簧12被压缩,激光发射器5向校正螺钉11的前进方向平移;当旋转校正螺钉11,使校正螺钉11相对于对面的弹簧12后退时,校正螺钉11对面的弹簧12伸长,激光发射器5向校正螺钉11的后退方向平移。分别调整两个校正螺钉11可使激光发射器5分别在水平线与竖直线方向平移,从而使激光发射器5发出的激光光束在水平面内与目镜透镜9的光轴垂直,并使十字标识的中心与十字丝分划板8的中心重合。
在激光发射器5和直角棱镜4之间安装标识板6,激光发射器5发出的激光光束透过标识板6,形成中心区域带有不透光的十字标识的激光光束。中心区域带有不透光的十字标识的激光光束经直角棱镜4的斜面反射,到达直角棱镜3的斜面,经直角棱镜3的斜面反射,经物镜透镜2、平板玻璃1后到达地面标志处,通过十字型阴影的激光图案与地面标志中心的关系,就可以方便准确地进行对中。操作者又可通过目镜进行常规的光学对中。
照射到地面标志的激光部分被反射,反射光线经平板玻璃1、物镜透镜2,由直角棱镜3的斜面反射,到达直角棱镜4的斜面,直角棱镜4的斜面上镀有对所用的激光波长具有强反射作用、以及对其它波长具有高透射的滤光膜10,使得透过直角棱镜4、十字丝分划板8、目镜透镜9后到达人眼的激光不会伤害人眼。这样即使忘记关闭激光,操作者通过目镜进行对中时,人眼也不会受到伤害。操作者可以用常规的光学对中器进行对中操作。
权利要求1.一种激光对中器,包括物镜透镜、目镜透镜、激光发射器,物镜透镜和目镜透镜的光轴相互垂直,其特征是激光发射器位于目镜透镜光轴的一侧,目镜透镜的光轴上设有将激光发射器发射的激光反射在目镜透镜的光轴上的第一直角棱镜,第一直角棱镜与目镜透镜之间设有十字丝分划板,十字丝分划板位于目镜透镜的光轴上,第一直角棱镜与激光发射器之间设有激光标示板;设有将上述反射后的激光反射到物镜透镜光轴上的第二直角棱镜,物镜透镜的下方设有平板玻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对中器,其特征是上述标识板为透光板,标识板上制有不透光的十字标识,十字标识的中心与激光光轴中心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激光对中器,其特征是上述第一直角棱镜的斜面上镀有对所用的激光波长具有强反射作用的滤光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激光对中器,其特征是设有调整激光发射器光轴的校正器,校正器由固定激光发射器的器体及两组校正螺钉和弹簧组成;一组校正螺钉和弹簧位于激光发射器水平面的两侧,另一组校正螺钉和弹簧位于激光发射器竖直的两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激光对中器,包括物镜透镜、目镜透镜、激光发射器,物镜透镜和目镜透镜的光轴相互垂直,激光发射器位于目镜透镜光轴的一侧,目镜透镜的光轴上设有将激光发射器发射的激光反射在目镜透镜的光轴上的第一直角棱镜,第一直角棱镜与目镜透镜之间设有十字丝分划板,十字丝分划板位于目镜透镜的光轴上,第一直角棱镜与激光发射器之间设有激光标示板;设有将上述反射后的激光反射到物镜透镜光轴上的第二直角棱镜,物镜透镜的下方设有平板玻璃。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能方便、快捷、准确的实现测量仪的对中。该激光对中器能使使用者用常规光学对中及激光对中两种对中方式进行对中操作。
文档编号G01B11/26GK2653437SQ03255088
公开日2004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12日
发明者熊瑛, 赵晨, 赵珞成 申请人: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