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适用于直下式液晶显示器,利用导光板将不同颜色的光源作混合,以缩短混光距离。
背景技术:
图1表示现有液晶显示器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俯视示意图。其中,此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光源,以红、绿、蓝三色的发光二极管为光源,且红、绿、蓝三色的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红光、绿光、蓝光混合后产生白光。如图1所示,外框11与扩散模组10间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L11至Lnm,其中发光二极管L11、L12至L1m置于第一行上,发光二极管L21、L22至L2m置于第二行上,以及发光二极管Ln1、Ln2至Lnm置于第n行上。
图2表示图1中沿着2-2切线的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外框11与扩散模组10间形成空间13,且外框11的内层具有反射层12。发光二极管L11、L21及L1m置放于空间13中外框11的底部。在此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红光、绿光、蓝光混成白光而所需的混光距离较长,一般而言,混光距离等于两个发光二极管间距离的两倍。举例来说,如图2所示,距离p为相邻的两发光二极管,例如L11及L21间的距离,为了达到较均匀的混光效果,扩散模组10与发光二极管L11间的距离d(即混光距离)需为距离p的两倍。因此,发光二极管的排列方式限制了混光距离的长度,且较长的混光距离增加了液晶显示器背光模组的厚度及体积。除此之外,在此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因为光特性及发光二极管的排列方式,造成液晶面板角落区较暗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适用于背光光源为不同颜色时,能均匀混合不同颜色的光,并缩短混光距离,以降低背光模组的厚度。
为获致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组。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包括扩散板、第一导光板、多个第一发光源、第二导光板、以及多个第二发光源。其中,多个第一发光源与第一导光板相邻,且透过第一导光板发射光至扩散板。第二导光板配置在等第一发光源及扩散板间。以及,多个第二发光源与第二导光板相邻,且透过第二导光板发射光至扩散板。
图1表示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2表示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3表示本发明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4表示图3中沿着4-4切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5表示导光板与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俯视示意图。
简单符号说明10、20~扩散板;11、21~外框;12、22~反射层;13、23、24、25~空间;G1...Gx~导光板;S1...Sx~灯罩;L11...L1m、L21...L2m、Ln1...Lnm、D11...D1y、D21...D2x、Dx1...Dxy~发光二极管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一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
图3表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俯视示意图。图4表示图3中沿着4-4切线的截面示意图。本发明的背光光源,利用将红、绿、蓝三色的发光二极管混合成白光,以提供至液晶面板。参阅图3及图4,本发明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具有扩散板20、外框21、导光板G1至Gx、灯罩S1至Sx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外框21与扩散板20间形成空间23,且导光板G1至Gx、灯罩板S1至Sx以及多个发光二极管置于空间23中。
图5表示导光板与发光二极管的配置俯视示意图。导光板G1至Gx彼此相邻。发光二极管D11、D12至D1y置于第一行上,且在导光板G1相对于导光板G2的一侧。发光二极管D21、D22至D2x置于第二行上,且在导光板G2的下方。发光二极管Dx1、Dx2至Dxy置于第x行上,且在导光板Gx的下方。此第一、第二及第x行为彼此平行。在本发明中,第一行上的多个发光二极管可包括红、绿、蓝三色的发光二极管,第二及第x行亦同。此外,发光二极管D11、D12至D1y被灯罩S1所覆盖。发光二极管D21、D22至D2x被灯罩S2(图5未表示)所覆盖。发光二极管Dx1、Dx2至Dxy被灯罩Sx(图5未表示)所覆盖。
本发明的特征将配合图4来说明。如图4所示,导光板G1及G2为楔形,且其前侧面置于同一平面。导光板G1及G2的背侧表面对应于外框21的内表面而倾斜,并在导光板G2及G2的背侧表面与外框21的内表面间分别形成空间24及25。发光二极管D11置于导光板G1的厚侧端面,且由灯罩S1所覆盖。发光二极管D11所发出的光透过导光板G1发射光至该扩散板20。发光二极管D21置于空间24内且在导光板G2的厚侧端面。发光二极管D21由灯罩S2所覆盖。发光二极管D21所发出的光透过该导光板G2发射光至扩散板20。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为了能有效利用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光线,在灯罩S1及S2的内表面具有反射层(未表示),以及外框21的内表面具有反射层22。
当发光二极管D11发射光时,光被灯罩S1内表面的反射层反射至导光板G1。导光板G1将来自发光二极管D11的光作第一次混合并转换成面光源。面光源接着传送至扩散板20,假使有部份面光源传送至外框21,则可以透过外框21内表面的反射层22反射至扩散板20。同样地,当发光二极管D21发射光时,光被灯罩S2内表面的反射层反射至导光板G2。导光板G2将来自发光二极管D21的光作第一次混合并转换成面光源。面光源接着传送至扩散板20,假使有部份面光源传送至外框21,则可以透过外框21内表面的反射层22反射至扩散板20。扩散板20将来自导光板G1及G2的面光源光作第二次混光,且降低光的方向性。
在现有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由于红、绿、蓝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光只由扩散板作混光作用,则需要较长的发光二极管的混光距离,故发光二极管至扩散板的距离较长,导致背光模组厚度增加并增加体积。在本发明中,将红、绿、蓝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光,先由导光板作第一次混光后,再由扩散板作第二次混光。由于光已先由导光板作混光,故发光二极管至扩散板的混光距离减短,进而减少背光模组厚度,且可达到均匀混光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一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中,红、绿、蓝三色的发光二极管数量根据系统所需而定。此外,本发明的背光光源,不以两列发光二极管为限。
虽然本发明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后附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组一扩散板;一第一导光板;多个第一发光源,与该第一导光板相邻,用以透过该第一导光板发射光至该扩散板;一第二导光板,配置在这些第一发光源及该扩散板间;以及多个第二发光源,与该第二导光板相邻,用以透过该第二导光板发射光至该扩散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这些第一发光源配置成一第一列,且这些第二发光源配置成一第二列。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一第一灯罩用以部分覆盖这些第一发光源,以及一第二灯罩用以部分覆盖这些第二发光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第一灯罩具有反射内表面,用以将这些第一发光源所发射的光,反射至该第一导光板,且该第二灯罩具有反射内表面,用以将这些第一发光源所发射的光,反射至该第二导光板。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第一列与该第二列彼此平行。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一外框,用以包覆该第一导光板,这些第一发光源,该第二导光板,以及这些第二发光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第二导光板为楔形,且该外框及该第二导光板加形成一空间,用以容纳这些第一发光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外框具有内表面,该第二导光板具有背侧表面,该第二导光板的背侧表面面对该外框的内表面,且该第二导光板的背侧表面对应于该外框的内表面而倾斜,并在该第二导光板的背侧表面与该该外框的内表面间形成该空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外框的内表面具有反射层。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第一导光板及该第二导光板置于同一平面。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包括扩散板、第一导光板、多个第一发光源、第二导光板、以及多个第二发光源。其中,多个第一发光源与第一导光板相邻,且透过第一导光板发射光至扩散板。第二导光板配置在等第一发光源及扩散板间。第二发光源与第二导光板相邻,且透过第二导光板发射光至扩散板。
文档编号G01D11/28GK1558283SQ20041005981
公开日2004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2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30日
发明者高克嘉, 周信宏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