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电流互感器绝缘护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电压与绝缘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流互感器绝缘护套。
背景技术:
母线式电流互感器一般用于测量电力系统母线电流,母线从电流互感器的中心穿过。结构上一般采用环氧树脂或硅橡胶等材料包裹住二次绕组,通过浇注或其它方式紧密依附在电流互感器本体上,环氧树脂或硅橡胶起到固定二次绕组的作用,同时起到绝缘作用。但是当生产过程中出现产品绝缘不合格的情况,处理起来很麻烦,可能需要破坏整个电流互感器。在串补工程中,母线式电流互感器测量串补平台上多处母线或接线排的电流用于 串补的控制保护,要求正常运行的小电流和故障电流都要测量准确,其工况与普通互感器有较大差别。互感器运行的电磁环境十分复杂,长期运行电压很低,而要求其雷电冲击耐受水平却很高。如果采用现有的母线式电流互感器,很难满足性能要求,在保证足够的电磁屏蔽性能和绝缘性能的情况下,存在产品尺寸较大的问题,对平台的结构设计和布局带来不便,同时互感器加工工艺复杂,成品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流互感器绝缘护套,绝缘护套与金属外壳同轴,绝缘护套包括位于金属外壳与母线之间圆筒和位于圆筒两侧的伞裙结构,绝缘护套的伞裙结构增大了爬电距离,提高了用电安全系数;绝缘护套与本体分离,便于在电流互感器的安装和使用过程中,进行安装和更换;本实用新型设计科学合理,富有创意,性能稳定,运行可靠,运营成本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不仅适用于串联补偿装置,也适用于电力系统部分低电压等级的应用场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流互感器绝缘护套,所述电流互感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金属外壳和固定在所述金属外壳内部的二次绕组,所述二次绕组包括铜漆包线、绝缘带和环形铁芯,所述金属外壳与绝缘护套同轴,所述绝缘护套包括圆筒和位于所述圆筒两侧的伞裙结构,所述圆筒位于所述金属外壳与母线之间,所述伞裙结构均为I 6层。每侧的伞裙结构以2 3层为优。所述金属外壳采用铝合金铸造成型,所述绝缘护套采用硅橡胶浇注成型。与所述圆筒相邻的伞裙内侧对称设有突起的圆环,所述圆环的个数为I 2个;圆环高为3 8_。所述圆筒的厚度为3 IOmm,通常为4 8_。所述电流互感器还包括二次接线盒,所述二次接线盒设置于所述金属外壳底部的一侧,二次接线端子设置在所述二次接线盒内。所述铜漆包线I 10层密绕在环形铁芯上,层间用绝缘带使铜漆包线隔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I.设计科学合理,富有创意,性能稳定,运行可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0012]2.安装方便,操作简单,运营成本低;3.伞裙结构增大了爬电距离,提高了用电安全系数;4.绝缘护套采用浇注成型硅橡胶,与本体分离,可以单独进行质量控制,使得产品合格率大大提高,且便于在电流互感器的安装和使用过程中,进行安装和更换;5.应用广泛,不仅适用于串联补偿装置,也适用于电力系统部分低电压等级的应用场合。
图I是电流互感器的主视图2是电流互感器的左视图;图3是电流互感器绝缘护套的剖视图;其中1.伞裙结构,2.圆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I-图3,一种电流互感器绝缘护套,所述电流互感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金属外壳和固定在所述金属外壳内部的二次绕组,所述二次绕组包括铜漆包线、绝缘带和环形铁芯,所述金属外壳与绝缘护套同轴,所述绝缘护套包括圆筒和位于所述圆筒两侧的伞裙结构,所述圆筒位于所述金属外壳与母线之间。所述金属外壳采用铝合金铸造成型,所述绝缘护套采用硅橡胶浇注成型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柔韧性好,生产工艺简单,成品率高。所述伞裙结构均为I 6层。每侧的伞裙结构以2 3层为优,改变母线式电流互感器的电弧距离和爬电距离只需要改变伞裙结构即可,而母线式电流互感器的本体不需要改变。与所述圆筒相邻的伞裙内侧对称设有突起的圆环,所述圆环的个数为I 2个;所述圆环的高为3 8mm。所述圆筒的厚度为3 IOmm,通常为4 8mm。所述金属外壳两侧端面分别设有可拆卸的环形端盖,所述环形端盖与金属外壳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内部形成两个对称的环形空腔。所述密封圈在环形空腔内环侧形成Imm 5mm绝缘缝隙,在所述环形空腔其余部分,所述环形端盖与所述金属外壳紧密贴合。所述金属外壳的厚度为5 40mm,以5 20mm为优,既可以保证金属外壳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又可以实现良好的电磁屏蔽性能。所述二次绕组的个数为2,所述两个对称的环形空腔内分别设有所述二次绕组,所述二次绕组与金属外壳由环氧树脂凝固成为一体。所述电流互感器还包括二次接线盒,所述二次接线盒设置于所述金属外壳底部的一侧,二次接线端子设置在所述二次接线盒内。所述铜漆包线I 10层密绕在环形铁芯上,层间用绝缘带使铜漆包线隔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科学合理,富有创意,性能稳定,运行可靠,安装方便,操作简单,运营成本低,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绝缘护套采用浇注成型硅橡胶,与本体分离,可以单独进行质量控制,使得产品合格率大大提高,且便于在电流互感器的安装和使用过程中,进行安装和更换,绝缘护套上设置的伞裙结构增大了爬电距离,提高了用电安全系数;本实用新型应用广泛,不仅适用于串联补偿装置,也适用于电力系统部分低电压等级的应用场合。2004年,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研制的母线式电流互感器应用于220kV串联补偿工程,开始挂网运行。在2007年,该产品进行了改进,较之前的互感器简化了加工工艺,提高了产品的成品率,目前已经得到大量应用。金属外壳内部有两个独立的二次绕组,电流互感器的本体与绝缘护套采用分体式结构,与传统的母线式电流互感器不同。电流互感器本体的外壳采用铸铝,有效提高了电流互感器的电磁屏蔽性能;绝缘护套采用浇注成型硅橡胶,与本体分离,便于在电流互感器的安装和使用过程中,进行安装和更换。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 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电流互感器绝缘护套,所述电流互感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金属外壳和固定在所述金属外壳内部的二次绕组,所述二次绕组包括铜漆包线、绝缘带和环形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外壳与绝缘护套同轴,所述绝缘护套包括圆筒和位于所述圆筒两侧的伞裙结构,所述圆筒位于所述金属外壳与母线之间,所述伞裙结构均为I 6层。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流互感器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侧的伞裙结构为2 3层。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流互感器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圆筒相邻的伞裙内侧对称设有突起的圆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流互感器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的个数为I 2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流互感器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的高为3 8mm ο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流互感器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的厚度为3 IOmm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流互感器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筒的厚度为4 8mm ο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流互感器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流互感器还包括二次接线盒,所述二次接线盒设置于所述金属外壳底部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流互感器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二次接线端子设置在所述二次接线盒内。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流互感器绝缘护套,其特征在于所述铜漆包线I 10层密绕在环形铁芯上,层间用绝缘带使铜漆包线隔离。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流互感器绝缘护套,所述电流互感器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金属外壳和固定在所述金属外壳内部的二次绕组,所述二次绕组包括铜漆包线、绝缘带和环形铁芯,所述金属外壳采用铝合金铸造成型,其与绝缘护套同轴,所述绝缘护套包括圆筒和位于所述圆筒两侧的伞裙结构,所述圆筒位于所述金属外壳与母线之间。本实用新型设计科学合理,富有创意,性能稳定,运行可靠,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安装方便,操作简单,运营成本低,伞裙结构增大了爬电距离,提高了用电安全系数;绝缘护套与本体分离,便于在电流互感器的安装和使用过程中,进行安装和更换;不仅适用于串联补偿装置,也适用于电力系统部分低电压等级的应用场合。
文档编号G01R15/18GK202678084SQ201220126258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9日
发明者周玮, 刘之方, 李会兵, 董勤晓, 李国富 申请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