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震仪的投放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的海底地震仪的投放装置,包括框架和沉耦架,所述框架防止海浪冲击及保持地震仪处于水平状态,所述沉耦架为一向地震仪提供下沉力且底部中空的架体;所述框架两端设有连接支撑沉耦架的支撑杆;所述框架中部设置有用于承装海底地震观测设备的仪器罐,仪器罐的顶端设置有一便于挂靠的挂圈;所述框架上对应仪器罐的上侧还枢接安装有一撬动仪器罐的杠杆,杠杆一端设有与仪器罐顶端挂圈勾套配合的半敞开挂钩,杠杆另一端伸出框架并在末端连接有撬起仪器罐及其内海底地震观测设备的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杠杆末端之间连接有柔性连接绳,柔性连接绳底端连接的配重块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沉耦架设置。
【专利说明】海底地震仪的投放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海洋地震观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海底地震仪的投放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 0BS)及其组成的海底地震观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在油气探测、科学研究、防灾减灾等方面有广泛的用途,是地球物理仪器与探测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增长点。海底地震仪是一种将检波器直接放置在海底的地震观测系统,在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和研究中,既可以用于对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探测,也可以用于对天然地震的观测,其探测和观测结果可以用于研究海洋地壳和地幔的速度结构及板块俯冲带、海沟、海槽演化的动力学特征,也可以用于研究天然地震的地震层析成像以及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等。
[0003]目前,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均采用水下机器人投放海底地震仪,投放一次的费用比较昂贵;除此之外,其余的海底地震仪的投放方式基本上都是从海上直接投放至海底自由着陆。采用海上直接投放海底地震仪,海底地震仪在投放过程中与海水接触的瞬间,极容易造成突然的剧烈振动,有可能直接对海底地震仪造成损害;另外,海底地震仪在深海中的下降速度为2米/秒,在该下降速度下直接冲击海底,对精密的地震监测和测试设备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影响,有的甚至会造成设备的损坏。
[0004]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和困难,迫切需要设计一种经济、高效的防冲击结构用于海底地震仪的投放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发明内容】
】
[0005]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有效降低冲击,保护仪器设备不受损坏,经济、高效的海底地震仪的投放装置。
[0006]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海底地震仪的投放装置,包括框架和沉耦架,沉耦架2安装于框架的底部;所述框架防止海浪冲击及保持地震仪处于水平状态,所述沉耦架为一向地震仪提供下沉力且底部中空的架体;所述框架两端设有连接支撑沉耦架的支撑杆;所述框架中部设置有用于承装海底地震观测设备的仪器罐,仪器罐的顶端设置有一便于挂靠的挂圈;所述框架上对应仪器罐的上侧还枢接安装有一撬动仪器罐的杠杆,杠杆一端设有与仪器罐顶端挂圈勾套配合的半敞开挂钩,杠杆另一端伸出框架并在末端连接有撬起仪器罐及其内海底地震观测设备的配重块;所述配重块与杠杆末端之间连接有柔性连接绳,柔性连接绳底端连接的配重块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沉I禹架设置。
[0008]优选地,所述沉耦架相对于框架底面水平设置。
[0009]优选地,所述配重块在杠杆上产生的扭矩力大于仪器罐及其内海底地震观测设备在杠杆上产生的扭矩力。
[0010]优选地,所述柔性连接绳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大于框架与沉耦架连接后的高度。
[00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2]本发明通过设计一个杠杆机构,杠杆机构的两端分别连接装有海底地震观测设备的仪器罐和配重块。配重块与杠杆通过柔性连接绳连接,仪器罐顶端挂圈勾套配合于杠杆的半敞开挂钩,使用时,即使在海水浮力作用下,由于配重块在杠杆上产生的扭矩力大于仪器罐及其内海底地震观测设备在杠杆上产生的扭矩力,杠杆始终将承装海底地震观测设备的仪器罐勾起,当海底地震仪着陆快到海底时,配重块先接触海底,通过柔性连接绳的收缩,杠杆配重块的重量得到释放,使仪器罐从杠杆顶端的挂钩上脱落,直接穿过沉耦架底部缓慢地落在海底淤泥中,相比以往仪器罐从海面到海底的落差,仪器罐降落的落差相当于仪器罐与配重块之间的高度差,大大减少了落差,大大减弱了仪器罐内海地地震观测设备着陆时的冲击力,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避免了设备高速下沉时对地震精密仪器的冲击,保护仪器设备不受损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发明的前侧右视立体机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海底地震仪的投放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框架I和沉耦架2,沉耦架2安装于框架的底部,框架I防止海浪冲击及保持地震仪处于水平状态,沉耦架2为一向地震仪提供下沉力且底部中空的架体;在框架I两端设有连接支撑沉耦架2的支撑杆3,在框架I中部设置有用于承装海底地震观测设备的仪器罐4,仪器罐4的顶端设置有一便于挂靠的挂圈40 ;在框架I上对应仪器罐的上侧还枢接安装有一撬动仪器罐4的杠杆5,杠杆一端设有与仪器罐4顶端挂圈40勾套配合的半敞开挂钩50,杠杆5另一端伸出框架并在末端连接有撬起仪器罐4及其内海底地震观测设备的配重块6 ;在配重块6与杠杆5末端之间连接有柔性连接绳7,柔性连接绳7底端连接的配重块6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沉耦架2设置。
[0015]其中,沉耦架2相对于框架I底面水平设置,柔性连接绳7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大于框架I与沉耦架2连接后的高度;配重块6在杠杆5上产生的扭矩力大于仪器罐4及其内海底地震观测设备在杠杆5上产生的扭矩力,便于配重块6、框架1、沉耦架2和仪器罐4入水后,仅器te 4始终勾挂在杠杆5顶端的半敞开挂钩50上。
[0016]本发明采用杠杆5两端分别连接装有海底地震观测设备的仪器罐4和配重块6,配重块6与杠杆5之间通过柔性连接绳7连接,仪器罐4顶端挂圈40勾套配合于杠杆5的半敞开挂钩50上,使用时,即使在海水浮力作用下,由于配重块6在杠杆5上产生的扭矩力大于仪器罐4及其内海底地震观测设备在杠杆5上产生的扭矩力,使得杠杆5始终将承装海底地震观测设备的仪器罐4勾起,当海底地震仪着陆快到海底时,配重块6先接触海底,框架I和沉耦架2继续下沉,配重块6通过柔性连接绳7收缩,使配重块6作用在杠杆5上的重量得到释放,杠杆5转动,使仪器罐4上的挂圈40从杠杆5顶端的挂钩50上脱扣;然后,仪器罐4直接穿过沉耦架2底部缓慢地落在海底淤泥中,相比以往仪器罐4从海面到海底的落差,仪器罐4降落的落差相当于仪器罐4与配重块6之间的高度差,大大减少了落差,大大减弱了仪器罐4内海地地震观测设备着陆时的冲击力,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避免了设备高速下沉时对地震精密仪器的冲击,保护仪器设备不受损坏。
[0017]以上所述实施例只是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海底地震仪的投放装置,包括框架和沉耦架,沉耦架安装于框架的底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防止海浪冲击及保持地震仪处于水平状态,所述沉耦架为一向地震仪提供下沉力且底部中空的架体; 所述框架两端设有连接支撑沉耦架的支撑杆; 所述框架中部设置有用于承装海底地震观测设备的仪器罐,仪器罐的顶端设置有一便于挂靠的挂圈; 所述框架上对应仪器罐的上侧还枢接安装有一撬动仪器罐的杠杆,杠杆一端设有与仪器罐顶端挂圈勾套配合的半敞开挂钩,杠杆另一端伸出框架并在末端连接有撬起仪器罐及其内海底地震观测设备的配重块; 所述配重块与杠杆末端之间连接有柔性连接绳,柔性连接绳底端连接的配重块在竖直方向上低于沉耦架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地震仪的投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耦架相对于框架底面水平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底地震仪的投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块在杠杆上产生的扭矩力大于仪器罐及其内海底地震观测设备在杠杆上产生的扭矩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海底地震仪的投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绳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大于框架与沉耦架连接后的高度。
【文档编号】G01V1/38GK104076397SQ201410193661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8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8日
【发明者】罗新恒, 曹骏, 陈洁, 潘飞儒, 赵圣麟, 关作金 申请人:珠海市泰德企业有限公司